施政報告在醫療深改涵蓋面廣,全盤考慮。
方向、政策、策略
方向上,香港從“重治療”轉變,做到防治並重,把發展重點適度向社區、向基層轉移,要紮實的基層醫療結合高端的上層醫療建成立體的醫療體系,全方位服務市民,方向清晰。
政策上,施政報告明言重整三大公營醫療板塊:
一、 衛生署繼續負責疫情和重大醫療風險防控,以及醫藥監管工作;
二、 基層醫療處負責基層醫療發展和管治;
三、 醫管局負責專科和醫院服務,按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的報告深度改革。
第四個板塊是策略採購辦公室,制定政策向私營醫療單位採購公營服務。第五個板塊是中醫體系,包括中醫醫院、中藥檢測中心、數碼化標本館、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以及中醫藥發展專員領導的中醫藥處。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板塊都有深度改革和巨大發展。
策略上,中醫藥發展藍圖的籌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進一步落實,中西醫學協調發展、生命科學研發、藥物和醫療器械向第一層審批邁進,以及加強和擴大醫學教育、設立第三所醫學院都有具體的著墨。下面聚焦討論。
執行項目
一、地區康健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在社區的醫療統籌角色已在逐步加強。
統籌的意思就是地區康健中心不會提供所有服務,而是善用社區資源,與志願機構和私人執業醫護人員合作,通過策略採購提供全面服務。
二、醫健通
醫健通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1. 是連結各醫護人員的溝通平台,方便轉介和個案討論;
2. 是提供服務的副機師(co-pilot),提醒醫生有關病人的醫療警示和實時提供臨床指引以供參考;
3. 是一人一病歷的紀錄系統:;
4. 更是市民的健康一站通Apps。
醫健通要有效使用,私家醫院和醫生的參與十分重要,因此我過去多年來一直與局方溝通不斷,交換意見,闡述私家醫生使用系統時遇到的實際難題,商討解決方案。今天,私家醫生診所的醫療紀錄系統可後台上載有知情同意病人的病歷紀錄,就是多年來討論的成果。事實證明,與持份者溝通能有效排除萬難、理順操作、推進政策。我希望政府繼續就推進醫健通的使用與業界保持密切溝通。
三、慢病共治
慢性疾病共通治理先導計劃(CDCC)是提倡家庭醫生的關鍵措施。計劃連結市民、家庭醫生與地區康健中心;我樂見計劃推行。家庭醫生以家庭,亦以個人為服務對象。家庭醫生是市民的健康總經理,為市民制訂全人生週期健康規劃,並且複檢病人對上一次覆診後所接受的各項醫療專業服務。家庭醫生為市民防治疾病:提供疫苗接種、疾病篩查,也處理穩定的慢性疾病以及偶發性疾病。家庭醫生與市民的關係是長遠的,個人化的,因此不宜隨意更換。
慢病共治計劃也可考慮加入臨床藥劑師為病人解答藥物服用疑難、鼓勵服藥依從性、及早發現副作用和評估療效等。慢病共治計劃也應該根據病人個別需要加入其他醫護人員,例如糖尿病人每年見視光師和營養師。
四、基層醫療名冊
《基層醫療指南》列載參與公私營協作醫療服務的私人執業中醫、西醫、牙醫。據了解,政府將進一步把指南發展成為名冊,也將擴充專業至涵蓋藥劑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以及牙專人員等。在名冊上面的專業人員參與基層和公共醫療服務、共用醫健通,按參考概覽協同護理病人,組成一個一個以病人為本,以家庭醫生為主要服務責任人的團隊。
醫護人員之中,脊醫滿足了不少市民的醫療需要,對市民健康貢獻良多。脊醫人數不多,默默耕耘,希望政府為脊醫在醫療體系的角色定位,讓專業得以健康發展。
五、社區藥物名冊
社區藥物名冊相信是未來一年政府銳意發展的項目。名冊上通過集中採購的藥物,可考慮先統一價格,明碼實價,增加藥物價格透明度。一些常用藥物,包括抗生素、咳藥水不時斷貨,集中採購如能保障藥源充足,相信會受私家醫生的歡迎。我希望社區藥物名冊擴充範圍,例如讓指定病人在家庭醫生診所或社區藥房取得較新的專科藥物,避免病人因為在社區得不到較新的專科藥物而繼續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覆診。處理好專科藥物,慢性疾病穩定患者從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大量轉診家庭醫生的障礙相信得以掃除。
六、社區藥房
公立醫院藥物浪費嚴重,問題源於每次出藥量過大,動輒發出半年或一年藥量,病人病情有變或出現副作用,藥物隨時報廢。以專業藥劑師主導的社區藥房的出現,無疑是從源頭解決問題踏出的重要一步。我樂見社區藥房不只是面對市民,也服務安老院舍。這是業界多年來的建議,我感謝政府從善如流,相信措施定必讓院舍派藥更加精準快捷。
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是我國文化瑰寶,我期待中醫藥發展藍圖的制訂。中醫藥的進一步發展,尤其與西方醫學的對接關鍵在於循證醫學。我期待中醫藥處主動協調大學和業界針對性推行醫藥成效的科研,尤其是純中醫藥、純西醫藥以及中西醫藥並用的對比性研究,作為中醫中藥寫入參考概覽或治療指引的科學基礎,務實開啟中西醫相互轉介、協同發展。
口腔健康
沒有口腔健康就沒有健康,香港醫療體系始終是市民口腔健康的主要責任人。今年衛生署聘任了過半新畢業牙醫,隨著牙醫實習的落實以及市民求醫習慣的改變,來年加入公共醫療體系的牙醫估計將進一步增加。除了增加公共牙科服務外,開拓牙科公私營協作、策略採購口腔健康服務相信可為香港基層市民和長者逐步解決看牙醫的難題。
精神健康、醫療專業註冊計劃過渡法定註冊
同樣,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我樂見政府強化醫、教、社精神健康協作服務,以及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措施。
專業人員的水平達標是保障市民的重要舉措,關鍵在於有法律基礎的有效監管。
法定註冊不在於是否由政府成立法定機構負責註冊,重點在於法例賦予權力由指定機構負責單一專業名冊,冊上無名者不得在港以該專業名義執業。律師和大律師的註冊就是例子。只有法定註冊才能有效保證從業員水平和操守,才能保障市民得到達標的專業服務。我期待政府推進《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過渡到法定註冊。
大灣區醫療合作
隨著越來越多港人在大灣區就業和退休,港人在內地城市的醫療需求將日益增加。廣東院舍計劃連居民醫保、住院及門診補貼以及指定醫療設施可以報銷長者醫療券都是利民惠民措施,值得支持。
藥物資助措施
那邊廂,在港求醫的市民越來越擔心因藥物昂貴帶來的財政壓力。雖然醫管局藥物名冊正加速列入新藥,而合資格人士也可通過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得到自費藥物的資助,但是,費用達到數萬甚至數十萬的超昂貴的罕見疾病和癌症自費藥物即使中產家庭也望而卻步。如果我們不可以參與國家集中採購藥物,那麼與內地醫院共同治理個別病人,讓病人在內地診治時取藥也許可行,希望政府探討。局方曾經提過為市民的昂貴藥物開支封頂也是我期待得到落實的措施。
藥物昂貴之外,罕見疾病患者所需的特別食品也成為病人和家庭的財政負擔。苯丙酮尿症(PKU)是罕見的胺基酸代謝障礙,患者不可進食含有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的蛋白,否則有生命之虞。適合PKU病人食用的營養液價格高昂,需要從海外購買,一年每個患者所費高達10萬港元。據悉,國外一些地方有全費資助特別需要食品計劃。我希望政府探討因指定疾病所需的特製食品得到有如藥物一般資助。
第三所醫學院
根據醫療人力推算,醫生到2040年將持續短缺,缺口人數過千。
推算面對不少變數:公立醫院醫生離職率的變化以及醫療改革亦將改變人力配置和需求。
醫生人手可以外求,也可以自己訓練;前者多變、難於預測,後者比較穩定。因此,香港醫生主要還應由自己訓練,外來者可作為補充。從鞏固本地醫療服務角度出發,我歡迎香港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不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002年醫生對香港人口比例每千人1.65名醫生,但當時醫生過多,兩大醫學院亦把學生人數逐步遞減。醫科畢業生不一定找到公立醫院工作。我們要為人手需求變化做好準備。
到我們有第三所醫學院時,我希望醫學院多收海外生,增加同學文國際化交流機會。國際學生來港讀醫既顯示出我們的軟實力,也可為香港打造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打下多一層堅實基礎。
生命科技研發
今天,香港不能再單靠我們是世界最長壽的地方就可以站在世界醫療前緣。我們有否能力研發新藥、新醫療科技、帶領全球才是香港領先地位的試金石。
我們的兩所醫學院以及各大學在生物醫學、醫學工程方面已有卓著的科研成就。多一所醫學院,必然為生命科學研究注入新動力。
科研要靠全球吸引人才,亦要全球頂尖的科研製藥企業落戶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香港創科的新基地,讓科研人員善用大灣區以致全國巨大的病人數量為臨床科研提質增速。科研是必由之路。
醫療融資改革
最後,我提一提醫療融資。醫療融資的目標是讓公帑公平配置,讓有經濟需要的人得到有醫療需要的治療,同時增加用者責任意識。我期待在這方面繼續與政府溝通。
總括而言,2024年施政報告是醫療深改的宏觀規劃,全面而具體。業界期待繼續與局方密切溝通,共同譜寫醫療新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