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該「與病毒共存」還是「動態清零」,原本是個醫學問題,近日竟成為城中熱話。醫療方面我不談政治,從前不談,今天也不談,醫生看的是實證醫學、是數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1月25日的新冠病毒病流行病學週報,1月17日至23日全球新增患者2100萬人,5萬人死亡。全球新增患者數目呈上升趨勢,而上升速度有所放緩。新增患者數目在美洲和非洲呈下降趨勢,在歐洲、東南亞和西地中海地區則呈上升趨勢。基因排序報告顯示89%個案為Omicron,而Delta則佔10%。
香港社區出現Omicron病毒株至今6星期,數目大幅上升踏入第三星期,新增數目雖然有所放緩,要說呈下降趨勢還是言之過早。參考可見世界各地Omicron疫情上升階段維持超過一個月,然後有所回落。
全球而論,Omicron疫情感染人數普遍比過去任何一波要多,可幸是重症和死亡比率是各病毒株之中最低。這並不表示Omicron沒有殺傷力:它的死亡率大概0.3%,高於流行性感冒數倍,傳播力要比流感強。由於感染基數十分巨大,世衛組織認為Omicron對全球的醫療系統將構成巨大壓力。美國疾控中心1月28日報告Omicron疫情高峰期的每天新增患者是Delta的5倍,而每天入院數目是Delta的1.8倍。
科學家認為Omicron較低的殺傷力源於兩個因素:(一)人口的免疫力;(二)病毒對下呼吸道感染力弱。 過去多次的疫情令南非、歐、英、美等地區人口相當一部份產生了免疫力,除南非外,上述地區的疫苗接種率不俗。雖然Omicron較其他病毒株更能繞過免疫屏障而引致染病,但是在有接種疫苗人士身上還是輕病為主。長者仍然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齡層(在美國,65歲以上人士佔新冠病毒死亡人士74%)。
香港的整體疫苗接種率才開始追上來,長者的接種率仍落後於西方各國。現在要是撤掉社交距離措施,個案必定上升,每天的感染人數要以千計。如果參考英國的數字,香港因新冠病毒病死亡的人數可以每天數十。還有長冠病(long covid)影響多於1/10患者,有的病癒數月還有疲倦、氣促、焦慮、抑鬱、腦霧、臭覺失常等徵狀。
去年12月底前香港超過半年沒有疫情,市內生活基本正常,可見清零非但可以,更是最能保障市民生命的方法。今天我們面對病毒新一波的衝擊,只要我們堅持過去的抗疫勇氣,這一波疫情捱過之後,我信明天會更好。醫學、科學沒有絕對,新一代疫苗更能精準對付變種病毒,藥物研發也取得初步成果;到那天病毒變得殺傷力與流感相若,而我們的疫苗接種率高企時,醫學界的共識自然不再是清零。
參考資料:
1. Weekly epidemiological update on COVID-19 - 25 January 202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25-january-2022
2. CDC: COVID-19 Mortality Overview: Provisional Death Count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ttps://www.cdc.gov/nchs/covid19/mortality-overview.ht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