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哲玄|香港的醫療困境:四大解決方向

文:林哲玄


解決市民的醫療困難要多管齊下,盡量善用香港所有醫生服務市民是要點之一,包括提供公共醫療服務。政府要有系統、合理地推進公私營醫療協作,向願意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的醫生採購合適的服務,彌補公立醫院容量的不足。作為起步,採購價格應以公立醫院成本作為釐定基礎。 長遠而言,公立醫院以及私人醫療體系也可以是政府採購公共醫療服務的對象。醫管局有個謬誤,指公私營協作要是成功,醫生都要離開了。其實,私家醫生從來不因貪戀取得醫管局外判工作而離任:要知道一個員工離開崗位原因是多面的(工作壓力、對管理層的失望、追求更好的醫患關係等都是重要因素),即使要數收入,我也從未聽過或想過醫生需要依靠價格不高,又多年不檢討(大腸癌篩檢計劃8年來沒有檢討)卻行政程序繁瑣的工作為生。我推廣公私營協作是鼓勵醫生同業無論是私人執業或服務公家醫療,都盡心幫助社會,盡公民責任。


醫療融資


融資方面,我贊同增加用家責任意識,也支持共付(co-payment)作為考慮的辦法之一。那麼共付用在哪裏?不是說危在旦夕十萬火急的急救,那是醫護人員必須全力以赴的責任所在;我也不是指貧苦大眾看病要加價,這是香港必須的堅持:沒有人因為經濟原因得不到適切治療的大原則;我指的是急診室一天80個腦部電腦掃描,急診室一天約400個病人,其中50%分流為急症,包括危重個案:心臟病、肺炎、腹膜炎、骨節、頭部創傷等等,然而卻超過三分之一做腦掃描,令人費解;我指的是公立醫院可以考慮採納清晰的臨床指引,落在指引以外的個案,如果要求掃描需要共付費用,目的是請醫生和病人都停一停、想一想,是否信納醫生的建議先回家觀察?共付作為槓桿、四兩撥千斤的概念早在自願醫保計劃已經認真討論,也植入計劃當中。身為自願健保計劃諮詢委員之一,我當年不贊成保險可以涵蓋共付。


錢從何來


共付的錢從何而來?共付百分比太低沒用,而太高則市民吃力。 設立強制性的家庭或個人醫療戶口值得思考,當然阻力不會少,目標是讓市民從年輕開始為自己醫療儲蓄經費想想辦法,例如由政府保證一定利息,由僱主共同參與,細節值得思考。目前四個資金來源:醫療開支由個人、醫療儲蓄戶口、保險和政府補貼,有助增加個人對健康的責任感,也較容易控制成本。


將醫療主體向社區轉移


從以醫院作為醫療主體向社區、向家庭醫生和日間手術/治療轉移,從以治療為主體向預防轉移是這一屆政府的大方向。大方向既然吻合,細節就沒有不可以商量的理由。缺乏在互信:政府對私人醫療缺乏理解和信任以及醫生對政府不聽意見的不滿。沒有資源,2023年醫管局指稱醫護過剩,不夠人手,既苦了病人也苦了醫護,人手和融資永遠主導醫療服務能否持續發展,滿足市民需求。但我們更需要思維上的轉變:自己才是身體健康的主要責任人,以及方向上的轉變:從醫院高端治療重心調整到社區預防性治療。

副局長常説:「醫療改革永遠在路上」。是的,只要政府和專業建立互信,方向一致,並肩同行,路上就有砥礪前行的好夥伴。


作者為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顧問


新聞來源: 橙新聞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林哲玄|香港的醫療困境:公私營合作欠彈性

文:林哲玄 輪候公立醫院排期,小病等到危疾,看私家專科醫生又貴,將來,我們都到內地看病嗎?還有其他的辦法嗎?首先合理推動公私營協作策略性採購,香港肩負承擔港人醫療服務的主體責任,不應該卸責周邊城市。個別病種或個案與周邊城市合作當然可以,合作應是雙向的,互惠互利的;其次善用本...

林哲玄|開放中醫師權責 須有清晰路線圖

文:林哲玄 政府2023年12月8日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提交「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第359章)立法建議的最新進展」(立法會CB(4)1053/2023(01)號文件),建議容許註冊放射技師和註冊醫務化驗師接受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並將在中醫醫院先行先試...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