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神健康從何談起?

精神健康從何談起?

林哲玄

2023年2月9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三年的疫情沉重打擊了市民,心上的烙印也許不易褪色,甚至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復常不只是生活的復常、經濟的復甦,更是精神健康的復原。


(一)從市民角度出發

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情緒頻臨崩潰時,到哪裏可以找到援助?是精神科醫生還是社工?是家庭醫生還是學校的老師?是心理學家還是輔導人員?市民也許不一定有頭緒;欲求助而無助正是市民的困境。


家庭醫生是市民的健康總經理,求助於家庭醫生準沒錯。家庭醫生之外,學校很自然也是個求助路徑,但現在學校的到的社工、輔導人員的支援不足,更遑論心理學家了。


政府新近推出的「陪我講」(https://www.shallwetalk.hk/zh/)是個不錯的入門網站,市民在上面可以找到有用的精神健康資訊,更重要是通過連結或熱線求助。不過,懂得使用網站的市民多嗎?通過網站求助的人士有多少?幾個月前在港鐵站的海報不見了,「HA-Go」和「智方便」等大家比較慣用的手機程式也未能連結到「陪我講」。


(二)精神健康服務如何發展?

疫情揭示了香港在精神健康服務的不足。在先進地區,精神健康服務屬多專業的團隊服務。團隊有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社工,老師當然也擔當重要角色,還有輔導人員。


香港在公立醫院之外,不見跨專業精神健康服務建構。各精神健康服務人員的角色如何界定?彼此之間可有恆常協作模式?我促請政府在發展基層醫療的同時,建立貫穿基層和專科的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員建構,讓各專業人員各司其職、攜手合作服務市民。


(三)質素

服務質素取決於多個因素,專業人員的水平是因素之一。由於法律的空白,有人可假冒臨床心理學家為市民提供介入性治療而不犯法。即使治療失敗,市民也投訴無門。即使資歷達標,可通過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自願註冊。萬一市民向公會投訴,他們大不了便退會,退了也可以繼續自稱臨床心理學家繼續工作。


因此,確保市民得到優質的專業服務,對專業人員的有效監管是不二之選,而最有效監管莫過於法定專業註冊。醫生、護士、職業治療師、社工和教師均以專業註冊嚴格監管,偏偏臨床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沒有。發展了6年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還是先導計劃,對市民的保障仍是一紙空言。我促請政府過渡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到法定註冊。


身與心是健康的一體兩面;要提升市民的精神健康,就雙管齊下:提升市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以及滿足服務需求。滿足需求就是讓市民在需要時知所求助,建立完善的精神健康服務架構,善用各色專業人員,並對服務人員的水平與操守作有效監管。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私院套餐為何與濫收相提並論? 林哲玄 2023年2月13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一般香港人都認為套餐比單點「抵食」。開餐廳的朋友說,套餐的食材大批購入,又批量烹調,成本一定比單點低,而且套餐包括餐湯、主菜、甜點和茶啡,也等於包括了這些項目的利潤。既然成本低、利潤項目多,即使打個折扣,總體利潤也比單點高,所以客人「抵食」時,老闆利潤也高一點,是雙贏。 那料醫院收費也有套餐,陷入財困的中大醫院的套餐式

兩地器官移植常規化,受惠的是誰? 林哲玄 2022年12月26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四個月大女嬰芷希由於擴張性心肌病變引致急性心臟衰竭,一度危在旦夕。 今年11月女嬰家長曾公開請求心臟捐贈,卻一直苦無音信,直至12月17日獲得內地一名在意外中頭部重創,腦幹死亡的幼童捐贈心臟。芷希移植心臟之後,生命由倒數變成起步,面前光芒萬丈!在此,我對在痛失孩子時願意捐獻器官幫助別人的內地家長,致以崇高的敬意和

重新審視轉介權讓基層醫療妥貼實行 林哲玄 2022年12月8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當孩子小時候因上課不專心、成績下跌,你曾否會擔心他也許近視了?於是,你打開書本貼在牆上要小朋友讀出文字,卻首先發現自己也看不清楚,更無從知曉這算不算正常。作為家長,是否似曾相識? 本年初,我有兩次難能可貴的機會到訪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當然也包括眼科視光學院。學院設有教學診所,診所裡有許多小朋友,還有幾個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