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新審視轉介權讓基層醫療妥貼實行

重新審視轉介權讓基層醫療妥貼實行

林哲玄

2022年12月8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當孩子小時候因上課不專心、成績下跌,你曾否會擔心他也許近視了?於是,你打開書本貼在牆上要小朋友讀出文字,卻首先發現自己也看不清楚,更無從知曉這算不算正常。作為家長,是否似曾相識?


本年初,我有兩次難能可貴的機會到訪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當然也包括眼科視光學院。學院設有教學診所,診所裡有許多小朋友,還有幾個小至兩歲的,視光師都耐心和熟練地為小朋友一一檢查視力。兒童視力篩查為不少家長放下了心頭大石,也有效及早矯正屈光問題和發現其他眼疾。兒童視力篩查是視光師在基層醫療的角色之一,而且需求殷切。


第二次拜訪是彌足珍貴的與香港視光師之父胡志城教授的一次短聚。一個小時的交流讓我了解多了視光師的發展道路和角色,也讓我明白視力復建(vision rehabilitation)能有效提昇視障人士的生活素質。這恐怕是我們向來忽略的範疇。


兩次拜訪讓我看到視光師在基層醫療以及康復治療將擔當更廣更重的角色。那麼,何為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體系

理想的基層醫療就好像無牆的社區醫院,把醫院的基本服務帶到社區、帶到市民身邊。社區要建設醫療網絡,網羅醫生、護士、牙醫、中醫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等等各個專業,用線上網絡聯通。


正如醫院需要行政管理,社區醫療網絡也需要統籌,責任歸地區康健中心。 正如醫院有上層管治,社區醫療網絡的管治機構就是將要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正如病人住院時有主診醫生,市民都有家庭醫生作為大家的健康總經理。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也指出「一人一家庭醫生」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

「一人一家庭醫生」外,還要「一人一病歷」:通過「醫健通」,讓醫護人員輸入或上載病歷紀錄,讓醫護人員何時何地治療病人都能看到完整的病歷。


如果資源不到位,一切策略只是空話,所以,「錢要跟病人走」,讓資源落到實處。部分社區治療需由政府資助,原則是基層市民不需要付出多於向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求診的代價。


發展基層醫療的目標

基層醫療是讓大部分慢性疾病都在社區治療,複雜或不穩定的患者由專科醫生和家庭醫生共同照顧。


基層醫療是要住院病人早出院、早回家,在社區得到適切的康復治療。出院前地區康健中心的個案經理負責統籌出院後護理、物理治療等社區康復服務;視力復建將是有待發展的社區醫療項目。


基層醫療是要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生活,從重治療轉移到重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做到防患於未然、病向淺中醫。因此,我們需要訂定全民健康篩查計劃,按年齡、性別、病史、家庭史等區別不同計劃,由社區康健中心、各醫護人員共同負責執行。篩查範圍包括癌前病變、慢性疾病及致病風險、口腔健康、視力和聽力等。視力篩查和眼睛檢查計劃應按循證醫學,經諮詢眼科醫生和視光師等專業人士後制定。


加強家庭醫生的角色和能力

家庭醫生既是市民的健康總經理,他的工作就超越現時看輕病、急病的範圍。他為市民提供疾病防治、診斷,設計總體治療方案,有需要時需要時轉介專科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沒有團隊支援的家庭醫生診斷能力有限,我們要加強他的診斷能力,就要善用社區的人力資源,當然也包括視光師。市民視力變得模糊、眼疼,家庭醫生與其馬上轉介公立醫院眼科醫生卻·要病人長時間輪侯,倒不如先轉介社區內的視光師作眼睛檢查,得到數據作出初步診斷再更精準地撰寫轉介,既能減少不必要轉介也方便專科分流,讓病人更能得到適時診治。順帶一提,家庭醫生轉介的視光師服務理應由正在營建的策略性採購辦公室為有需要的市民購買(或資助)。


單打獨鬥的家庭醫生治療能力有限,我們要加強他的治療能力,也得善用社區的人力資源,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中醫師等,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


轉介權重新審視

”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Abraham Maslow)“

右腹痛的病人看外科醫生,外科醫生首先考慮闌尾炎、膽石;同一個病人看骨科醫生,首要考慮可能變成腰間盤突出擠壓神經線;腸胃內科就可能建議先做大腸內窺鏡。只有家庭醫生具有廣博的學識又瞭解病人,所以最能客觀分析、合適轉介。


要去除過多和不必要的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轉介要靠家庭醫生守龍門。公立醫院不相關專科之間的轉介權也需要從新審視。轉介公營或資助醫療系統的主要源頭長遠來說只能夠是家庭醫生、同科或科目相關的專科醫生(例如外科轉介腫瘤科或術前轉介心臟功能評估等)。急症是另一個切入途徑;其他醫療衛生專人員一般須先發回家庭醫生或原專科部門。


特別指定情況下,例如視光師在檢查眼底時發現視網膜脫落,我認為應該容許直接轉介公營眼科醫生,又例如物理治療師發現病人前十字韌帶撕裂時直接轉介骨科。但這畢竟屬例外情況。


我明白改變往往帶來憂慮和不安,但我們必須有信心改革將為醫療生服務注入生機。我期待蓬勃的社區醫療發展,各專業各施其職,服務市民,共同應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增加的嚴峻挑戰。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林哲玄|大灣區醫療服務發展的七大考量 林哲玄 2023年5月18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民生無小事,民生不可以缺少醫療。一小時生活圈也不能缺少適合市民的醫療服務;大灣區醫療服務發展須從市民角度思量。 長者醫療劵 長者醫療劵過了深圳河,就只能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和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華為社康中心)使用。在9+2的大灣區,香港以外就僅有「一城兩點」可用,旅居肇慶、惠州的港人到深圳就醫不比回港方便

從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看到北上青年的契機 林哲玄 2023年4月23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2023年4月21至24日,行政長官率領政府官員及立法會全體議員訪問深圳、佛山、東莞和廣州,隨團還有港澳辦和中聯辦的領導。大灣區之行由政務司司長和立法會主席擔任副團長。近百人大隊搭乘旅遊巴從立法會出發前往第一站深圳與市領導在五洲賓館交流晚宴。這些,報章都已經報道了。 第二天上午我們參觀了比亞迪和大疆。比亞迪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