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2021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 林哲玄醫生 | 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 2022年2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立法會會議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2021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林哲玄議員:
主席,我作為醫生,看到3歲小朋友因新冠病毒離世,我和所有醫護人員朋友均感到非常悲傷。根據估算,社區已累積大概12 000名確診或初陽人士等候送往隔離,情況令人焦慮。
對於政府和全港醫護人員齊心抗疫的決心,我予以充分肯定。昨天,衞生署與一個私人醫生組織合作,加速安老院舍外展疫苗接種計劃,務求於本月底完成替全港安老院舍院友接種,我亦正鼓勵同業多支持這個計劃。
現時,香港每天的“初陽”個案大概有5 000宗,超出衞生署的覆檢能力,我們必須問:是否還需要覆檢每一個由核准化驗機構化驗的結果呢?可否靈活一點地處理呢?
醫管局由於人手緊張,現正大力招募醫護人員幫忙,我身邊有很多私家醫生和護士,包括一些已退休的同事,都積極參加,但同事告訴我,報名程序很複雜,進程很緩慢。醫管局可否因時制宜,簡化程序,讓人手得到補充呢?
有醫管局員工向我投訴,他在醫院進行檢測,確認為陽性後,返回家中等候送往隔離,但卻重複收到部門要求他交病假證明書。這些政策可否更人性化呢?
我們看到急症室外擺了很多帳幕,很多確診的長者因為擔心自己染病會傳染家人,寧願在寒風中瑟縮也要去急症室。這個情景何時可終結呢?我們何時才有足夠的隔離設施呢?我們運載確診者去看醫生、到醫院的能力是否到位呢?我很高興知道有關方面已成立專屬車隊,而對專屬車隊很重要的事,是確保司機不受感染。如有需要,醫生和護士組織隨時可調動人手,幫忙訓練司機基本感染控制知識和正確使用個人保護裝備。
兩年來,全港醫護人員竭盡所能,我對同事致以崇高敬意。衞生署同事亦相當辛苦,他們在缺乏科技、大數據的支持下,需進行幾何式上升的醫學追蹤,基本上已疲於奔命,亦難以追及病毒的傳播速度。政府是否應考慮盡快開展科技追蹤呢?
本月14日,醫管局推出熱線,供在家等候送往隔離的人士在有不時之需時致電查詢,但市民投訴電話經常未能接通。
我很高興看到有7間社區指定診所於今天開診,為一些輕病的新冠病毒病病人服務,但我們已積壓大量初步確診或確診人士在社區,7所診所是否足夠呢?政府會否增加診所數目呢?
我亦收到不少工作場所的人員求助,主要是因有人被驗出陽性或“初陽”,有關場所和其他員工有點不知所措。究竟有關工地、場所——有些甚至是診所——要停工多久呢?何謂“緊密接觸者”呢?定義似乎經常有變。究竟需要做多少次檢測呢?快速檢測可以嗎?抑或一定要做核酸檢測呢?市民有些不知就裏,致電衞生署,衞生署就把電話轉往強檢熱線,強檢熱線卻無法提供答案。在信息發放方面,我們可否增強,令透明度更高,市民更容易找到他們所需資訊呢?
抗疫的主體責任始終在香港,中央支援我們,我們也需要自己努力。我們可進一步善用所有醫療衞生人手,包括社區資源。除了繼續招募私家醫生和護士參加疫苗接種、檢疫隔離等工作外,公立醫院亦是時候加速分流一些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回到社區看家庭醫生,並增加非緊急手術方面的公私營協作,以騰出公立醫院人手集中處理疫情。從我接觸的人,我知道社區內有不少醫護人員樂意照顧輕症新冠病毒病病人。他們包括私人家庭醫生,亦有精神科醫生表示很樂意照顧病者及其家屬的情緒。所有這些人力資源都應善用。我希望政府不要只看到公立醫院那一半醫護人員,還有在社區內的一半可以幫忙。
疫情相當嚴峻,但我相信它壓不垮香港。香港的醫療衞生人員會願意繼續與政府和香港整體市民共同努力,戰勝病毒。
我支持致謝議案,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