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醫療衞生制度現況及路向展望

香港醫療衞生制度現況及路向展望

林哲玄


人口老化、疫情持續,令本就超負荷運轉的公立醫療系統百上加斤。我們的醫療衞生制度亟需合理統籌和發展,確保市民病有所醫、病有良醫。


香港醫療現況

多年來,公營醫療與私營醫療雙軌並行。公立醫療主要由衞生署和醫管局提供,醫療人手佔總數的51%。公立醫院獲政府高額補貼,主要服務於危急重症、貧苦大眾、高新科技、科研教學。公立專科門診常年人滿為患,患慢性疾病的市民需長途跋涉往返就醫,社區內卻有數千名家庭醫生未能善用。


中西醫發展不平衡,大多時候各自為戰。中醫醫院預計於2025年第二季啟用,還有足足三年時間。坊間中醫服務主要由私人執業中醫師提供,醫藥費資助比例也遠低於普通科診所。其實,這萬多名中醫師可以成為家庭醫師,治未病和慢性疾病,也可以參與醫院診治病人的工作。


除公務員和學童可享公立牙科服務,其他市民需向私人執業牙醫求診;長者通過關愛基金得到資助牙醫服務。臨床藥劑服務沒有得到發展,藥劑師畢業就面臨失業。而營養師、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並未人盡其才。


醫療發展路向展望

醫療發展的目標,短期內當然是走出疫情,長期來說,需要建立長者居家養老、患者社區治病的醫療網絡系統,改善市民整體健康,從而減少三高引起的併發症。


一. 建立社區醫療網絡

由家庭醫生、中醫師、牙醫、藥劑師、社區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脊醫、化驗所等在社區組成「沒牆的醫院」,把服務搬到市民的身邊,在政府(pls advise.)統籌下各司其職。家庭醫生作為每個市民的健康總經理,提供診斷和治療、設計治療方案、善用社區醫療網絡裡的醫護人員。社區網絡的建立,亦解決了護士等醫務行業人員因通勤時間過長無法照顧家庭而大量流失的問題。


醫院和社區醫療網絡建立緊密連結、無縫對接,形成立體醫療架構。病人按病情需要在醫院與社區、專科與家庭醫生之間分流治療,落實專科醫生和家庭醫生的共同照顧病人理念。


二. 中西醫協作發展

雖然中醫醫院還有三年才啟用,但發展中西醫協作刻不容緩。中醫師既可以在醫院與西醫一同照顧住院病人,也可以作為家庭醫生服務社區。


政府可率先於公立醫院選擇效果顯著、易於客觀衡量療效的疾病開展中西醫協作診斷治療,刻下也可著眼於服務新冠病毒病患者(包括重症)。病人的主診醫生有西醫也有中醫師,雙方互相借鑒,協作診治病人。同時提高18區中醫診所的資助比例,鼓勵病人善用中醫服務。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學診所應吸納中醫駐診,讓市民在同一屋簷下選擇中西醫,也容許市民選擇中醫或西醫作為家庭醫生。


中醫藥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有其優勢,可考慮在其優勢領域加入中醫服務,如衞生署的皮膚科診所、家計會的不育治療診所等。


中西醫協作的培訓有多種可能性。比如,在中醫師的本科訓練中加入西醫知識和臨床技能,畢業後除了任職中醫師,還可以加入西醫專科訓練,甚至考取西醫專科醫生資格,以融會貫通的中西醫結合方式診治病人。除此之外,亦可在中西醫雙方的本科階段加入彼此的知識理論,中醫本科加強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和造影理論,西醫本科加入中醫藥基礎理論。經培訓及考核的中醫可以使用例如血液化驗和造影等現代診斷科技。


長遠來說,中西醫可開展協作研究,以循證醫學發展出中西醫協作指引。在青少年基礎教育中加入中醫藥概念,政府投入資源並積極推動中醫專科發展,包括成立中醫專科學院,設立專科培訓、考試、認證及註冊制度,並推進相關立法工作。


三. 大力發展線上醫療網絡

疫情揭示了線上醫療的重要性,亦讓我們看到了線上醫療的無限可能。首先應該著眼本地線上醫療發展,繼而發展與內地跨境遠程醫療、國際遠程醫療。


線上醫療網絡包括遠程診療、線上處方、通過醫健通上載所有醫療記錄、化驗報告和掃描影像等,與實體醫療互相配合,按病人的情況在線上和線下提供適切的診治。免除病人舟車勞頓之餘,更把每個病人的醫療服務提供者連線起來,加強團隊協作,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而病人以醫健通作為單一病歷,通過長者醫療券付費,做到「一人一病歷,錢跟病人走」。


需要發展的還有醫療監測設備的物聯網,讓血壓、心跳、血糖、血氧量等等資訊都自動上載病歷系統,全天候24小時科技遙距監測病情。以科技應對人口老化、照顧者不足帶來的挑戰——當數據出現嚴重不正常時,系統能自動向醫生和照顧者發出警報並召喚緊急救護服務。


四. 優化醫療系統內的各環節和行業

推出慢性疾病醫療券,讓多病人士按需獲得(pls advise)醫療資源;通過醫療券增強家庭醫生角色、善用公帑、改善市民健康。增強公私營專科醫生在手術、內窺鏡、癌症治療、診斷成象造影等方面協作,善用私營醫療體系的專科資源,縮短公院輪候時間。發展臨床藥劑師服務、讓病人能更好的使用藥物、減少藥物誤用引起的併發,也輔助醫生用藥選擇。同時整合護理專科訓練,優化護士晉升台階,挽留人才。


醫療衞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工作耗時且繁瑣,但只要合理規劃、有效執行,即便千里之行,定也未來可期。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林哲玄|香港的醫療困境:四大解決方向

文:林哲玄 解決市民的醫療困難要多管齊下,盡量善用香港所有醫生服務市民是要點之一,包括提供公共醫療服務。政府要有系統、合理地推進公私營醫療協作,向願意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的醫生採購合適的服務,彌補公立醫院容量的不足。作為起步,採購價格應以公立醫院成本作為釐定基礎。 長遠而言,公立醫院以及私人醫療體系也可以是政府採購公共醫療服務的對象。醫管局有個謬誤,指公私營協作要是成功,醫生都要離開了。其實,私家醫生

林哲玄|香港的醫療困境:公私營合作欠彈性

文:林哲玄 輪候公立醫院排期,小病等到危疾,看私家專科醫生又貴,將來,我們都到內地看病嗎?還有其他的辦法嗎?首先合理推動公私營協作策略性採購,香港肩負承擔港人醫療服務的主體責任,不應該卸責周邊城市。個別病種或個案與周邊城市合作當然可以,合作應是雙向的,互惠互利的;其次善用本地資源充分開發人手,如今私人醫生比以往有更多空間和容量提供公共醫療服務,即是透過公私協作,策略性採購提供。 可惜,公私營協作也

林哲玄|開放中醫師權責 須有清晰路線圖

文:林哲玄 政府2023年12月8日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提交「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第359章)立法建議的最新進展」(立法會CB(4)1053/2023(01)號文件),建議容許註冊放射技師和註冊醫務化驗師接受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並將在中醫醫院先行先試,繼後按部就班逐步向中醫師開放。 相信局方也必同意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須基於幾個原則: 一、以病人為本:以病人的健康利益優先,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