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政綱看來任政府

從政綱看來任政府

林哲玄

2022年5月1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30多頁的政綱,不長,基本上易讀、易懂。李家超先生的政策綱要可以簡單理解為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拋開官僚程序全速解決市民安居問題、重拾香港整體競爭力、安撫民生並讓新一代上流有望。


香港虛度了豈止十年光陰,在政治掛帥、爭議不絕的年代,議會內吵鬧不停、法院內司法覆核不斷,加以傳媒的催化,各種議題爭鬧南轅北轍而鮮有共識,議會失效、政令不行、民生發展停滯,苦害的還是老百姓。今天議會恢復良性監察政府的角色,我們需要坐言起行的行政長官、勇於執行的政務官員和有效的跨部門統籌,利民措施才有望及時落到實處。


據我接觸,政府官員多是敬業樂業、為民請命的有能之士,但渾渾噩噩、官僚八股,「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關我事的萬萬不管」的「公務員」仍在,雖然不多,但放在前線就苦了市民。「十個政績補不了一個投訴」、「輕輕鬆鬆又到放工」、「無無聊聊又到五點」的心態根深蒂固,炒不得、不易炒變成官僚主義的擋箭牌。這些人在議會見不到,到前線看看就心領神會。


一個屯門區數個核酸監測中心,有的排隊7個小時,有的排隊3個小時,市民在隊尾完全不知道排隊需時多久,更不知道原來有短個幾個小時的選擇。即使在中心內掛個資訊牌子,市民也要排完7個小時才看見,有用嗎?「公務員心態」就是到隊尾貼個通告也不做。我知,因為我在當場。問問上面,局方說已早敦促當區負責人通知市民了。排隊的市民,有80多歲的婆婆,有考試期間的學童,撐著拐杖、拿著書本在寒風中沒有投訴,默默排隊。香港人真善良可愛!


一次疫情大爆發,安老院舍成為重災區,急症室哀鴻遍地、不忍卒睹。安老事務必須翻天覆地的改革,不只是大修、更不是小修小補。要從長者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想想自己老了,起碼需要什麼生活、多大空間、多少照顧和什麼樣的醫療;從頭規劃個人空間、生活質素,才算是以長者本位的安老政策。安老護理應該專業化,讓安老護理成為一門專業,有進修、專業註冊、晉升的事業階梯;安老護理也應當科技化,例如以遙距個人維生指標監察儀實時監察健康狀態和召喚救護。


正如政綱內醫療篇章所指,疫後檢討包括醫管局和定時演練是為未來不測作最佳的準備。醫管局應變速度和容量反映其管治能力,固然有檢討空間;疫情揭示了醫療衛生當局沒有充分運用私營醫療體系幫忙抗疫,也沒有充分善用中醫;這幾方面我希望都屬於檢討的範圍。


「醫療融入大灣區」縱使常掛口邊,具體例子卻不多,主因是找不到雙方珍惜的切入點。內地與香港的醫藥研發確有長足發展,但是香港藥物註冊參考機制排除內地註冊機構,以致藥物在港註冊極其困難(我已經去信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主席亦已要求政府書面答覆)。


罕見疾病雖說罕見,對於患者來說,病發率就是100%,是每天面對的困難。罕見疾病個案少、藥物貴,以致香港多麼盡力也始終經驗有限、資源也匱乏。反之,在國家衛健委同意下、北京協和醫院和各大專業科研機構成立的全國性非營利《中國罕見病聯盟》 掌握的經驗更多、治療方案和藥物也更豐富。罕見疾病治療和研究大有成為香港醫療融入大灣區的先行者,李先生不妨考慮。


篇章有限,我在其他範疇的經驗更十分有限;簡短的分析評論盼望拋磚引玉,得到各界智者雅正,也作為對來任政府的一點意見和建議。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私院套餐為何與濫收相提並論? 林哲玄 2023年2月13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一般香港人都認為套餐比單點「抵食」。開餐廳的朋友說,套餐的食材大批購入,又批量烹調,成本一定比單點低,而且套餐包括餐湯、主菜、甜點和茶啡,也等於包括了這些項目的利潤。既然成本低、利潤項目多,即使打個折扣,總體利潤也比單點高,所以客人「抵食」時,老闆利潤也高一點,是雙贏。 那料醫院收費也有套餐,陷入財困的中大醫院的套餐式

精神健康從何談起? 林哲玄 2023年2月9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三年的疫情沉重打擊了市民,心上的烙印也許不易褪色,甚至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復常不只是生活的復常、經濟的復甦,更是精神健康的復原。 (一)從市民角度出發 當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情緒頻臨崩潰時,到哪裏可以找到援助?是精神科醫生還是社工?是家庭醫生還是學校的老師?是心理學家還是輔導人員?市民也許不一定有頭緒;欲求助而無助正是市民的困境。 家庭

兩地器官移植常規化,受惠的是誰? 林哲玄 2022年12月26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四個月大女嬰芷希由於擴張性心肌病變引致急性心臟衰竭,一度危在旦夕。 今年11月女嬰家長曾公開請求心臟捐贈,卻一直苦無音信,直至12月17日獲得內地一名在意外中頭部重創,腦幹死亡的幼童捐贈心臟。芷希移植心臟之後,生命由倒數變成起步,面前光芒萬丈!在此,我對在痛失孩子時願意捐獻器官幫助別人的內地家長,致以崇高的敬意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