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已於2023年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林哲玄議員在征集業界意見後,就財政預算案的開支部分向政府當局提出書面問題。現將關於中醫藥服務的問題及政府回應摘錄如下。
(請點擊左側 > 圖標以瀏覽政府回覆)
問題1:根據2017年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中醫師中期人手介乎短缺至大致平衡,長期人手充足。2017年檢討報告在沒有完備中醫藥發展計畫中醫師的基礎上訂出,不能作準。三年的疫情顯示社會對中醫藥有殷切需求,然而,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三校每年的中醫收生總共只有70人,遠遠低於西醫,比一所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收生還要少。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有否計劃擴充三所大學中醫學生學額?若有,具體數目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截至2023年2月28日,本港共有10 757名中醫,當中8 294名為註冊中醫,27名為有限制註冊中醫,2 436名為表列中醫。根據2017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結果(上一次在2020年進行醫療人力推算工作時已作更新),截至2040年的推算時域內中醫師人手供應大致充裕。該推算工作已顧及中醫醫院的發展。為配合中醫藥全面納入醫療系統(包括發展中醫醫院),中醫師專業水平和技能應持續提升,中醫藥界的培訓需求因而相應更加迫切。
現時本港共有3所本地大學(即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港大))開辦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全日制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教資會進行2022-25年3年期的規劃工作時,把7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分配給以上3所大學。教資會明白,本港開設首間中醫醫院對高等教育開設中醫學科影響深遠,並在進行特別檢討後,建議政府自2025-26至2027-28年度的3年期(2025-28年3年期)起,不再把中醫視為人力規劃範疇學科,以增加中醫學科發展的彈性。
教資會諮詢前食物及衞生局後推出試驗計劃作為中期措施,容許3所設有中醫學課程的大學在不涉及額外開支的情況下,通過重新調撥不屬人力規劃範疇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在原獲分配的學額之外,取錄額外的學生。浸大和港大反應積極,提出在2022-25年3年期內每個學年增加14個中醫學課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浸大10個,港大4個)。在2022-25年3年期內餘下學年內,大學可每年檢討擬重新分配予中醫學課程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以配合市場需求。
政府會考慮到中醫藥在本港的長遠發展(包括中醫藥發展藍圖的制訂),繼續密切監察人力情況,在有需要時檢視中醫師和其他與中醫藥相關的業界的人力培訓需要。
問題2:2025年中醫院即將落成啟用,屆時中醫師必然是中醫院編制中重要一員,與西醫、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同院共事。現在中醫師在《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薪酬比醫管局的醫生、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等要低。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將如何訂定中醫師在中醫院的薪酬?醫管局是否有計劃在各聯網聘任中醫師(現在公立醫院工作的中醫師並非由醫管局聘任),落實中醫在公立醫院發展?如是,編制為何?起薪點為何?打算聘任人數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獲批中醫醫院營運服務契約的承辦機構香港浸會大學已於2021年年底成立了一間擔保有限公司(即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作為中醫醫院的營運機構,以管理、營運和保養中醫醫院。承辦機構和營運機構現正按照營運服務契約的規定,進行各項開院工作。預計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
營運機構現正制訂中醫醫院的行政架構和制度,並會按照該院的服務開展計劃,於2024年擬定涵蓋中醫師薪酬待遇的詳細人手規劃。因此,現階段未能提供中醫醫院中醫師人手規劃及薪酬待遇的詳情。
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設於全港各區,每區1間,透過提供服務、培訓和研究,推動中醫藥發展。每間中醫診所由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以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中醫診所的日常運作。隨著確立了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部分的定位,這18間中醫診所一直在地區層面提供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並且在醫管局的中西醫協作計劃下,於指定的公立醫院提供中醫住院服務。由於18間中醫診所的中醫師屬負責營運中醫診所的非政府機構的僱員,他們的聘用條件及薪酬待遇均由各間非政府機構釐定。
問題3:預算案提出向中醫藥發展基金注資五億元,在今年度起支持基金就策略性主題委託大型培訓、研究及推廣。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研究方向會否包含慢性疾病臨床指引,以配合基層醫療藍圖之推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中醫藥發展基金(基金)在2019年6月正式啟動,是首個特別為支援中醫藥發展而成立的專項基金,主要目標是提升中醫藥界整體水平,從而配合中醫藥界發展。基金因應業界不同持份者的需要,在不同範疇推出各項資助計劃,惠及整個中醫藥界不同層面的從業員和機構。基金資助範疇包括培訓、改善診所設施、優化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系統、中成藥註冊、中醫藥推廣、應用調研及研究等。截至2023年3月10日,基金批出的撥款申請逾5 700宗。
為表明政府決心促進香港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部分的長遠發展,政府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向基金注資5億元以支援各項措施,包括就有利整體中醫藥界的策略性重點主題委託機構進行大型培訓、宣傳和研究計劃。視乎政府與中醫藥界的進一步商討,計劃可包括以下主題和工作︰為配合中醫醫院即將投入服務而全新制定具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進行研究計劃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例如管理慢性疾病)和整體醫療系統的角色;推廣香港中醫中藥品牌形象,說好香港故事,並協助業界拓展大灣區、內地和海外市場;推動中醫藥業界善用資訊科技;在全港推行大型計劃以加強公眾教育,推廣普及中醫藥。
上述新措施預計由2023-24年度起分階段推出。醫務衞生局會聯同中醫藥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密切監察基金的執行情況,並且會偕同基金執行機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中醫藥界和相關持份者保持聯繫,並在有需要時推出優化措施。
問題4:預算案提出向中醫藥發展基金注資五億元,推展更多提升行業能力的項目。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會否投放資源為中醫師提供放射診斷學、以及與醫學化驗分析有關的生理及生物化學課程(包含已經畢業之人士)?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中醫藥發展基金(基金)在2019年6月正式啓動,是首個特別為支援中醫藥發展而成立的專項基金,主要目標是提升中醫藥界整體水平,從而配合中醫藥界發展。基金因應業界不同持份者的需要,在不同範疇推出各項資助計劃,惠及整個中醫藥界不同層面的從業員和機構。基金資助範疇包括培訓、改善診所設施、優化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系統、中成藥註冊、中醫藥推廣、應用調研及研究等。截至2023年3月10日,基金批出的撥款申請逾5 700宗。
基金一直透過「企業支援計劃」為個別中醫師提供配對資助,以提升其專業知識和能力。資助範圍涵蓋多項合資格培訓項目/課程,包括資歷架構認可培訓課程、包含評估的培訓課程,以及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為中醫藥進修項目的一般課程。基金鼓勵課程提供機構就不同主題(包括但不限於放射診斷學、醫學化驗分析)的培訓項目/課程在基金下作登記。
此外,基金亦一直透過「行業支援計劃」資助中醫藥界團體開辦培訓計劃,以填補市場上現有課程的不足。基金鼓勵課程提供機構提交建議書,以供基金考慮。
為表明政府決心促進香港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部分的長遠發展,政府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向基金注資5億元。基金會進行以下等工作:就有利中醫藥整體發展的策略性重點主題委託機構進行大型培訓、宣傳和研究計劃,例如為配合中醫醫院即將投入服務而全新制定適切的培訓計劃,以及進行研究計劃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和整體醫療系統的角色。上述新措施預計由2023-24年度起分階段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