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已於2023年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林哲玄議員在征集業界意見後,就財政預算案的開支部分向政府當局提出書面問題。現將關於基層醫療及公立服務的問題及政府回應摘錄如下。
(請點擊左側 > 圖標以瀏覽政府回覆)
問題1:演辭164段強調醫管局會完善一系列服務,特別提及3項服務,包含癌症臨床服務,增加公立醫院病床及手術室節數等。但是,目前公立醫院掃描服務依然有很大缺口需要補強,包括節數不夠、人手不足等多方面問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除現有醫院加建設備外,當局有無考慮伊利沙伯醫院服務遷至啟德後建設超級掃描中心?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一向以聯網為基礎規劃和發展公營醫護服務和設施,並會考慮多項因素,例如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化令服務需求增加、慢性疾病的上升趨勢、醫療科技發展、人手情況,以及各聯網的服務安排等。醫管局會監察服務使用率,並根據最新的各區人口推算和政府的發展計劃,定期更新服務需求推算,以提供資料進行以聯網為基礎的服務規劃。
醫管局《日間醫療服務策略》考慮和建議的服務模式當中包括發展日間醫療中心的放射診斷造影服務,讓服務覆蓋全港,以期提升服務質素和病人體驗。醫管局會繼續檢視轄下服務以應付公眾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要。
第一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下提出多個醫院重建項目,以提供額外的病床和醫護設施(包括放射診斷服務設施)。第一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將能滿足推算的服務需求。
隨着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醫管局正檢視最新的人口推算和政府的發展規劃,並據此更新醫管局的服務需求推算,從而為規劃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提供資料。由於預計北部都會區的人口將會增加,而根據政府最新的人口推算,各區人口分布和人口結構將會改變,醫管局會在內部檢討和與政府商討後更新原有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項目名單。
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落成後,伊利沙伯醫院大部分服務(包括急症室服務)會遷移至該院,而日間醫療中心(新翼)的服務則會維持。隨着伊利沙伯醫院的臨床服務遷移至新急症醫院,政府將根據九龍區和全港的服務需求重新規劃京士柏用地。醫管局會根據最新的服務需求推算,適時開展京士柏用地的整體發展計劃。
問題2:幼童屈光問題十分常見,及早發現有助於減少對幼童發育和學習的影響,也提供窗口介入治療。事實上,及早治療已證實能有效緩減近視加深速度。可惜香港沒有幼童屈光檢驗的普及檢測計劃,低收入家庭也無法獲得資助。在基層醫療「重預防」的原則下,政府會否推出幼童普及屈光檢測,並提供資助予基層家庭?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為初生嬰兒至5歲兒童提供全面的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服務。根據健康及發展監察計劃,母嬰健康院的醫護人員透過常規面談監察兒童的視覺發展。懷疑視力異常的兒童,會獲轉介至專科醫生接受評估。母嬰健康院亦為合資格的4至5歲兒童(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提供免費的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目的是及早發現視力異常(包括嚴重的屈光問題)的兒童,以便轉介他們到眼科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視力評估及治療,保障他們的視力及視覺發展。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轄下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亦免費為所有合資格的小學生(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於身體檢查時作視力測試。這項測試是一個篩查的檢測,目的是及早發現學生的視力問題,並評估該問題是否已妥為矯正(例如配戴合適的眼鏡)。學生如果已配戴眼鏡,他們在接受視力測試時,會戴上自己的眼鏡進行測試。如果學生未能通過視力測試,會獲轉介到學生健康服務轄下的健康評估中心,接受視光師進一步的視力評估。
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樞紐,負責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並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康健中心的服務專注於第一、第二和第三層預防,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風險評估、疾病篩查、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等。根據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的建議,康健中心目前正集中資源處理最普遍和最消耗醫療資源的健康風險因素和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此外,康健中心提供健康評估服務和舉辦健康推廣活動(包括眼睛護理的健康教育),並擔當地區基層醫療資源樞紐的角色,連繫社區內的不同醫療專業(包括視光師),為有需要的市民作出協調和轉介。
問題3:目前,基層市民在社區治療疾病所付出之成本往往高於公立醫院專科門診,以致病人一般不願意轉診私人執業家庭醫生。提供市民在社區治病適切的資助是基層醫療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預算案並未詳細交代此方面的工作。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除長者醫療券之外,會否進一步理順協助基層市民在社區治病的安排?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醫務衞生局已於2022年在全港18區設立了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及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康健中心設有跨專業團隊,由護士、專職醫療人員、藥劑師、社工及支援人員提供多項政府資助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服務。
根據2022年12月發表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政府會有策略地善用私營醫療資源,發揮私營界別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能力,使廣大市民更容易獲取優質的基層醫療服務,同時改善公私營服務失衡的情況,以期緩解公營醫療界別的壓力,推動本港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
為此,《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策略採購統籌處,統籌透過私營醫療界別向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以配合《藍圖》為巿民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我們會使用策略採購作為工具,在香港現行的雙軌醫療制度下,以資助和共同付費模式,向私營市場購買基層醫療服務,為個人及家庭提供更多醫療服務選擇,讓市民得到最大的健康裨益和成效。
策略採購統籌處會提供誘因予醫療服務使用者及服務提供者,鼓勵及誘導市民適當使用以實證為本的醫療服務,滿足市民的醫療健康需要及提升健康效益。此外,策略採購統籌處會亦會發展及推出共通平台,綜合採購醫療服務,包括整合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現行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並發展符合醫療政策的項目。
除上述措施外,政府會由2023年起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一人一家庭醫生」和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讓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就目標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接受篩查及治理。初次確診目標慢性疾病的患者會由家庭醫生跟進,並按參考概覽獲提供政府資助的醫療服務。為配合「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會繼續支援患者更妥善控制病情和預防併發症,協調和安排患者獲資助接受合適的跨專業治療(包括物理治療、營養諮詢、視光學評估及足病診療等服務)。整套計劃旨在以共同承擔模式,吸引及保留參加者在社區持續接受慢性疾病治理。除醫療服務外,參加者亦可獲得全面健康評估、個人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及社會支援。
為制定有關計劃的臨床服務指引和標準,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專責小組已於2022年12月成立,並多次舉行工作會議商討推行細節。「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服務範圍及內容細節(包括參加資格)正在擬訂中,大約會於2023年第三季公布。
問題4:財政司司長強調,會為基層醫療預留足夠財政資源。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預算案當中如何確保各專職醫療系統能及早為有需要的市民進行所需的評估和治療,特別是身體及精神心理病患的預防和診治?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根據2022年12月推出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政府會逐步加強各醫療專業人員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包括提供相關的學士學位和研究生教育及臨床實習機會,並在基層醫療署架構下建立專業主導和實證為本的醫療模式及協定護理流程,再配合必要的轉介流程,讓他們成為協調及連貫的社區基層醫療體系的一部分。
《2022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在基層醫療下會善用跨專業醫療人員服務,包括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容許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可於指定情況下,免轉介直接服務病人。我們會與輔助醫療業管理局和相關持份者跟進,適時提交立法建議。
此外,由2023年起,政府會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一人一家庭醫生」和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讓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就目標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接受篩查和治理。初次確診目標慢性疾病的患者會由家庭醫生跟進,並按參考概覽獲提供政府資助的醫療服務。為配合「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會繼續支援患者更妥善控制病情和預防併發症,協調和安排患者獲資助接受合適的跨專業治療(包括物理治療、營養諮詢、視光學評估及足病診療等服務)。整套計劃旨在以共同承擔模式,吸引及保留參加者在社區持續接受慢性疾病治理。除醫療服務外,參加者亦可獲得全面健康評估、個人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及社會支援。「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初次確診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並不涵蓋正在公營醫療系統內接受治療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及治療費用。「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服務範圍及內容細節(包括參加資格)正在擬訂中,大約會於2023年第三季公布。
問題5:現在公立基層醫療在醫管局管理範圍之內。推動基層醫療其中一個重點目標是要負起減免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重責大任,即是在家庭醫學診所加開分流診所,但資源並沒有相應的增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如何能確保基層醫療開支能用在基層醫療上?如是,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香港的基層醫療體系以強大的公營醫療界別和蓬勃的私營醫療界別雙軌並行的模式運作。公營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主要由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衞生署的不同工作範疇以預防護理為重心,採取貫穿人生歷程的方式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醫管局則透過轄下7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包括3間社區健康中心)提供門診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長者、低收入家庭和長期病患者。
醫管局家庭醫學專科診所的服務由負責基層醫療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管理。家庭醫學專科診所一直持續加強服務,並且與其他專科合作推行各類計劃,以支援醫管局專科門診診所的服務,例如家庭醫學與其他專科建立了專科醫生會診平台,讓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可以跟其他專科醫生一起討論病人的病情和交換意見,以助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管理病人的各種症狀,並且培訓能力,以便處理在基層醫療層面遇到的其他專科問題。此外,醫管局還會安排病情輕微的新症病人或病情穩定但需要專科醫生支援的病人,到家庭醫學專科診所跟進病情。
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公布,預期醫管局將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專注向市民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和復康服務,而其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例如普通科門診診所)應按照日後成立的基層醫療署的政策方向,集中資源為市民提供基本安全網,尤其是缺乏經濟能力的市民。各基層醫療服務的預算亦應與醫管局的整體預算分別計算,並由基層醫療署作整體規劃。政府現正籌備成立基層醫療署,詳情稍後公布。
除了角色劃分和資源分配外,我們在《藍圖》中建議建立基層醫療服務與專科及醫院之間的基層醫療—第二層醫療轉介機制,強調基層醫療醫生的個案管理角色及把關作用,使基層醫療醫生能夠及時把病情嚴重的病人轉介至合適的專科及醫院接受第二層醫療服務,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則可以繼續由基層醫療醫生作持續跟進、監察及疾病管理。如此安排可確保只有必須接受第二層醫療服務的個案進入第二層醫療系統,而病情穩定的個案則應轉介回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繼續護理。待轉介機制設立後,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包括普通科門診診所)都應該使用。政府與醫管局現正跟進《藍圖》的建議,擬訂相關轉介機制的細節。
問題6:預算案演辭第177段提出,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擴大「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每年受惠人數增加至四萬五千人。其實,不僅是長者,其他患者亦有支援服務之需求,康復治療同樣屬於基層醫療範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未來會否配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打造社區醫療網絡,涵蓋護理、藥劑、康復、化驗等面向,以更好地服務離院者?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根據去年12月推出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我們期望逐步將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模式轉變為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綜合社區醫療系統,整合及協調醫療流程內各個服務提供者,實現有效的轉介流程及清晰的護理流程。政府將進一步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重點透過服務協調、策略採購和醫社合作,橫向整合及協調地區為本的跨專業網絡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並透過指定慢性疾病的協定護理流程及訓練有素的基層家庭醫生,縱向整合及銜接第二層和第三層醫療服務。因此,政府將逐步強化康健中心的角色,包括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擔當支援基層醫療醫生的個案經理,以及作為連繫公私營醫療專業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地區服務樞紐。
《藍圖》指出慢性疾病是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疾病在醫療服務使用、服務成本及長遠財政負擔方面均對公營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相關併發症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情況更甚。因此,政府計劃重點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社區醫療系統,以加強支援社區的慢性疾病管理。
至於為出院病人提供的社康護理服務,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現正致力加強與不同社區夥伴(包括非政府機構和病人組織)的協作,促進發展社區為本的服務,善用社區資源以加強對病人及其照顧者的支援,提升病人的疾病管理能力。透過醫社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協調醫療和護理服務,尤其是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離院支援,協助他們在社區健康生活,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另一方面,發展醫社合作亦有助減輕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加強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以長者服務為例,醫管局為離院回家而有較高機會再次入院的長者病人加強了過渡性的綜合支援服務,讓他們居家安老。醫護人員會在病人入院時為他們評估及制訂離院計劃,並為有需要的長者病人提供離院後的康復和護理服務。醫管局亦委託非政府機構按病人需要於他們離院後提供過渡性個人照顧及家居支援服務,並為他們的照顧者提供培訓。此外,透過加強醫社協作,醫管局計劃逐步為更多有需要的長者病人(例如髖骨折病人)加強離院後的過渡性支援。
醫管局會繼續加強與非政府機構的夥伴關係,透過發展醫社合作的服務模式,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長遠而言,隨着社區醫療系統的發展,政府會繼續研究整合醫管局目前提供的不同社康護理和康復服務至社區醫療系統,為社區內的病人提供全面照顧。
問題7:醫療疏忽是影響醫患關係和醫療系統穩健運行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重視該等問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過去4年(即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每年每間公立醫院接獲的醫療疏忽申索個案宗數,並按申索個案的類別列出分項數字?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沒有就醫療事故申索個案的性質作分類。下表列出醫管局在2018年至2022年接獲的申索個案數目:

註:根據醫管局醫療事故保險計劃匯報的醫療事故個案。
問題8:關於醫管局接獲之投訴及醫療疏忽申索個案,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過去4年(2018-2022),每年每間公立醫院經處理後裁定成立並需作進一步跟進的投訴宗數,以及在相關事件中犯錯因而被紀律處分的各類醫護人員(即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的數目?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設立投訴機制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在處理投訴的過程中為投訴人解決問題,並改善服務。因此,醫管局處理個案時,重點不在投訴是否成立。如在處理投訴時發現任何服務可以改善的地方,不論投訴是否成立,醫管局也會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就此,醫管局沒有備存有關第一層投訴機制投訴成立個案的統計資料。
下表列出過去4年按聯網的投訴分項數字:

備註: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針對醫管局整體和醫管局總辦事處的服務的投訴。
按照醫管局既定的兩層投訴機制,投訴人如不滿意醫院/醫管局處理個案的結果,可向第二層機制(即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上訴。公眾投訴委員會屬於醫管局大會轄下的委員會,專責以公平、公正的態度獨立審議及決定所有上訴個案。
下表列出過去4年公眾投訴委員會處理上訴個案的統計資料:

醫管局設有既定機制處理員工的紀律事宜。過去作出紀律處分的情況不限於關乎醫療投訴或申索的個案。醫管局會考慮事件的嚴重程度,以決定適當的紀律處分,包括作出輔導、給予口頭或書面警告,以及解僱嚴重行為不檢的員工。
醫管局沒有備存按員工職級和類別劃分的紀律處分統計資料。下表列出過去4年醫管局作出紀律處分的次數:

備註:暫未有有關2022-23年度作出紀律處分次數的資料。
問題9:如果投訴患者對公立醫院所作裁決不滿,可向醫管局轄下公眾投訴委員會提出上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過去4年,每年公眾投訴委員會接獲多少宗上訴個案,以及裁定當中多少宗成立或部分成立?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下表列出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過去4年處理上訴個案的統計資料。

委員會處理上訴個案時,均已徹底審視全部資料和問題,並在有需要時徵詢獨立醫學專家的意見。在絕大多數個案中,委員會認為有關醫院已適當處理投訴之事。
委員會發現個別個案有不足之處,並已提出建議供醫管局相關部門及醫院考慮和跟進;建議包括改善醫療紀錄記載內容、加強員工遵守既定指引、加強與病人和家屬溝通,以及改進投訴調查和處理工作。
問題10:鑒於醫管局就處理投訴定下的目標回覆時間是6星期內(複雜個案為3個月),而公眾投訴委員會的目標回覆時間是3至6個月內(複雜個案可能需時較長)。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過去4年,每年公立醫院及公眾投訴委員會已完成處理的投訴個案當中,分別有多少宗的回覆時間未達標,以及未達標的原因為何? 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醫院和公眾投訴委員會在接獲投訴後,會盡快處理個案。由於每個投訴個案的繁複程度不一,因此個別個案所需要的處理時間亦不同。
有些投訴未能於目標回覆時間內完成,可能是由於個案牽涉多間醫院或同一醫院多個部門、在處理個案過程中需要多次就事實作澄清或搜證、個案涉及複雜的臨床醫療處理,或需要就個案徵詢獨立醫學專家的意見等。
下表按聯網列出過去4年醫院管理局處理的投訴個案的統計數字:

下表列出過去4年公眾投訴委員會處理的上訴個案的統計數字:

問題11:特區政府推動基層醫療,策略特別着重疾病預防,立意良好,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不斷豐富完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需要脊醫的照顧,如今,前線醫生尤其是骨科以及物理治療師疲於奔命,他們的壓力亟待減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政府推行基層醫療,會否加入脊醫服務,令市民有更多選擇?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脊醫屬於須按《脊醫註冊條例》(第428章)進行法定註冊的醫療專業人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委託機構進行《醫療人力推算2020》,根據當中的推算,在2020至2040年的中短期內脊醫人手充足,到2040年會有172名相當於全職人員的過剩人手。截至2023年2月28日,香港共有315名註冊脊醫。
根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政府會進一步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的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系統,重點透過服務協調、策略採購及醫社合作,橫向整合和協調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及透過指定慢性疾病的協定護理流程及訓練有素的基層家庭醫生,縱向整合和銜接第二層和第三層醫療服務。因此,政府會逐步強化康健中心的角色,包括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擔當支援基層醫療醫生的個案經理,以及作為連繫公私營跨專業醫療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地區服務樞紐。
現時跨專業醫療人員廣泛參與各類病症的基層醫療服務,特別是慢性疾病及長期護理,為有效協調跨專業團隊以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會繼續為各類醫療專業人員制訂《基層醫療指南》的分支名冊。脊醫等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分支名冊,亦會在稍後階段制訂。
問題12:雖然公立醫院負荷沈重,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有其急迫性,而新界西聯網之壓力更為吃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會否撥款在新界西聯網增加1個心導管介入治療手術室以及配備更多病床及人力?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醫院管理局會定期檢討服務需求,並會因應人口增長、人口變動、人手及資源等因素規劃服務。在2021-22及2022-23年度,新界西聯網已在博愛醫院加強心導管檢查服務,以及延長服務時間,為合適的「ST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以聯網模式提供「24小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服務。
問題13:預算案演辭164段著墨於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但並未提及罕見疾病支援。治療罕見疾病藥物極其昂貴,對患者家庭構成巨大財政壓力。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在2023/24財政年度,有否進一步理順對罕見疾病患者支援的安排,以確保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十分重視為所有病人(包括不常見疾病患者)提供可持續、可負擔和適切的治療和護理。現時已設有機制為不常見疾病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包括臨床診斷、跨專科護理和復康服務、引入新藥物及資助藥物治療等。
就臨牀診斷而言,香港基因組計劃涵蓋未能確診的病症及與遺傳有關的癌症。該計劃透過醫管局醫院招募合資格病人及其家人,在其知情同意下自願參與計劃,測序分析結果可讓病人受惠於更精準的診斷,獲得適切治療。
在藥物資助方面,縱使國際間對於不常見疾病沒有一致的定義,醫管局運用政府的經常撥款及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資助,支援有需要的病人(包括不常見疾病患者)接受藥物治療。
現時醫管局運用政府的專項撥款,推行一項特別用藥計劃,為合資格的特定溶酶體貯積症患者提供酵素替代療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46名醫管局患有特定溶酶體貯積症的病人接受酵素替代療法,2022-23年度(截至2022年12月31日)提供酵素替代療法的開支為7,240萬元。
由於病人(包括不常見疾病患者)接受極度昂貴藥物治療的需求日增,政府和醫管局在2017年8月推出一項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即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醫管局的專家小組會按照個別患者的臨床情況和既定的臨床指引,評估每宗個案在有關安排下的藥物臨床療效。自2017年8月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推出以來至2022年12月31日,獲批申請的數目和批出的資助額(包括由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資助轉為由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的藥物1)分別為186宗和5.2604億元。
醫管局設有既定機制,定期評估新藥物和檢討安全網的資助範圍,過程中會以科研和臨床實證為基礎,以評估藥物的安全性、療效和成本效益,並考慮專業人士和病人團體的意見等相關因素,務求採購符合法規和品質要求的藥物供病人使用,以公平有效地運用有限的公共資源,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和支援。
此外,政府和醫管局已於2021年4月下旬進一步完善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包括修訂持續申請個案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的計算方法及經濟審查的有效期。
醫管局會繼續(i)透過既定機制檢討藥物名冊,把合適的自費藥物納入安全網的資助範圍;以及(ii)監察安全網的運作,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
醫管局十分重視為不常見疾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改善和支援措施。政府會繼續與醫管局緊密合作,以商討、制訂和審視為不常見疾病患者提供的政策支援,並與持份者(包括病人組織)保持溝通,以期持續檢討和優化支援不常見疾病患者的相關機制及配套。
註:
1. 治療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的依庫珠單抗於2020年7月11日由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資助轉為由撒瑪利亞基金資助。以上的申請統計數字包括2017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10日由關愛基金極度昂貴藥物項目資助,以及轉為由撒瑪利亞基金資助後的獲批申請數目和批出的資助額。
問題14: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會是未來政府施政重點,然而,除了疾病早期篩查之外,配藥以及用藥諮詢服務亦能在社區完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未來有無計劃幫助專業藥劑師在社區為患者提供配藥及臨床用藥諮詢服務,以減輕醫院壓力。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醫務衞生局已於2022 年在全港18區設立了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或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康健中心設有跨專業團隊,由護士、專職醫療人員、藥劑師、社工及支援人員提供多項政府資助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服務。康健中心跨專業團隊中的駐場藥劑師,負責為會員提供免費的藥物諮詢及用藥輔導服務。
政府計劃加強社區藥房的角色,包括由社區藥房協助病人監察有否依循指示用藥。2021年,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督導下成立社區藥房工作小組。該小組負責向醫務衞生局提供意見;檢視社區藥房的需要、發展,以及其對基層醫療發揮的作用;並考慮加強藥劑師的相關培訓,以支持基層醫療的發展。此外,政府會探討設立社區藥物名冊,向加入特定服務計劃包括「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病人,以較便宜的價錢提供藥物。
問題15: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是政府未來施政重點,然而,除了疾病早期篩查之外,配藥以及用藥諮詢服務亦能在社區完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醫管局有無計劃在社區策略性採購或是直接購買相應服務,以減輕醫院負荷?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歡迎在社區提供藥劑服務的措施,以支援公營醫療系統的病人,並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醫管局一直密切監察社區藥房提供的藥物代取及其他支援服務,並審視相關服務模式及運作流程,為優化醫管局的藥劑服務制定發展策略及計劃。
醫管局在研究透過策略採購推行新計劃時,會審慎考慮相關因素,包括服務需求、合適的病人類別、計劃潛在的複雜性、私營市場的能力及適應程度等。醫管局會繼續與公眾及病人組織溝通,並與持份者緊密合作,探討如何促進社區協作或參與,以滿足公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2022年12月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表明,政府計劃加強社區藥房的角色,包括協助監察病人依循指示用藥的情況。2021年,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指導下成立社區藥房工作小組。該小組負責向醫務衞生局提供意見;檢視社區藥房的需要、發展,以及其在基層醫療健康的角色;並考慮加強藥劑師的相關培訓,以支持基層醫療的發展。此外,政府會探討設立社區藥物名冊,以期以較低價錢為參加某些指明策略採購服務計劃(包括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病人提供藥物。
問題16:現在公立基層醫療在醫管局管理範圍之內。推動基層醫療其中一個重點目標是要負起減免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重責大任,即是在家庭醫學診所加開分流診所,但資源並沒有相應的增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如何能確保基層醫療開支能用在基層醫療上?如是,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香港的基層醫療體系以強大的公營醫療界別和蓬勃的私營醫療界別雙軌並行的模式運作。公營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主要由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衞生署的不同工作範疇以預防護理為重心,採取貫穿人生歷程的方式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醫管局則透過轄下7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包括3間社區健康中心)提供門診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長者、低收入家庭和長期病患者。
醫管局家庭醫學專科診所的服務由負責基層醫療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管理。家庭醫學專科診所一直持續加強服務,並且與其他專科合作推行各類計劃,以支援醫管局專科門診診所的服務,例如家庭醫學與其他專科建立了專科醫生會診平台,讓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可以跟其他專科醫生一起討論病人的病情和交換意見,以助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管理病人的各種症狀,並且培訓能力,以便處理在基層醫療層面遇到的其他專科問題。此外,醫管局還會安排病情輕微的新症病人或病情穩定但需要專科醫生支援的病人,到家庭醫學專科診所跟進病情。
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公布,預期醫管局將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專注向市民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和復康服務,而其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例如普通科門診診所)應按照日後成立的基層醫療署的政策方向,集中資源為市民提供基本安全網,尤其是缺乏經濟能力的市民。各基層醫療服務的預算亦應與醫管局的整體預算分別計算,並由基層醫療署作整體規劃。政府現正籌備成立基層醫療署,詳情稍後公布。
除了角色劃分和資源分配外,我們在《藍圖》中建議建立基層醫療服務與專科及醫院之間的基層醫療—第二層醫療轉介機制,強調基層醫療醫生的個案管理角色及把關作用,使基層醫療醫生能夠及時把病情嚴重的病人轉介至合適的專科及醫院接受第二層醫療服務,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則可以繼續由基層醫療醫生作持續跟進、監察及疾病管理。如此安排可確保只有必須接受第二層醫療服務的個案進入第二層醫療系統,而病情穩定的個案則應轉介回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繼續護理。待轉介機制設立後,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包括普通科門診診所)都應該使用。政府與醫管局現正跟進《藍圖》的建議,擬訂相關轉介機制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