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已於2023年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林哲玄議員在征集業界意見後,就財政預算案的開支部分向政府當局提出書面問題。現將關於科技創新的問題及政府回應摘錄如下。
(請點擊左側 > 圖標以瀏覽政府回覆)
問題1: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六十億元用於資助大學及科研機構設立主題研究院,其中包括針對生命健康科技研發,促進橫跨院校、機構與學科的合作,並將於2023/24年度邀請有意設立生命健康科研學院的院校和機構提交建議書。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各國政府都在生命健康科技領域加大投入,招才納賢。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邀請的院校與機構會否包含內地與海外的院校與機構,要求他們與本地機構深度合作,強強聯手?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特區政府在《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00億元,為香港生命健康科研長遠發展提供完備的硬件、人才、臨牀試驗及數據應用等配套,並建立更完善的產業鏈。特區政府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在預留撥款中撥出60億元用作資助大學及科研機構設立生命健康科研學院,促進橫跨院校、機構和學科的合作,以促進針對科研成果轉化和生命健康科技研發這兩大範疇的發展。
特區政府將於2023-24年度邀請有意設立生命健康科研學院的院校和機構提交建議書。就項目的具體安排,例如如何促進包括內地和海外院校和科研機構與本地院校和機構合作,我們正作進一步研究,細節敲定後會作出公布。
問題2:財政司司長特別預留三十億元推動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發揮香港作為國際科研合作平台的獨特優勢。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同樣聚焦加強基礎研究,特別強調要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台,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預算案所預留之款項會否面向全球,並深化同國家相關資金的合作?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為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更好實現「從零到一」的基礎科研能力,財政司司長於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會預留30億元推動相關建設,特別是發揮香港作為國際科研合作平台的獨特優勢,引進來自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創科領軍人才、科研團隊和企業,促進跨領域的科研合作。我們正研究項目的具體安排,細節有待敲定。
問題3:創新科技是政府念茲在茲的重點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對提升國家基礎研究能力做出重要部署,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會否建立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學資助,並在政府財政資助中建立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制度?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基礎科研是創科的根本,亦是孕育各種科技產業的基礎。政府於去年12月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在四大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提出八大重點策略,當中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促進上中下游相互發展,鞏固香港的自身科研優勢,強化大學 「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政府一直積極推動本港的創科發展,各項政策及措施,包括推動研發方面的措施,均取得良好進展,令香港整體的創科生態環境越趨蓬勃。香港擁有堅實的科研基礎,有5所躋身全球七十大的大學和兩所全球四十大的醫學院。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本港大學逾7成研究項目達「國際卓越」或以上水平,25%甚至躋身「世界領先」的行列,當中不少為科研項目,不少權威亦在國際舞台上屢奪殊榮,可見香港的大學基礎科研質素獲國際公認。
政府一直推行不同措施來支持基礎科研,覆蓋面十分廣泛,並透過結合競爭性及穩定支持的機制,針對不同研發機構的獨特需要提供資助。
例如創新科技署(創科署)致力推動和支援有助產業開發創新意念和提升科技水平的應用研發活動,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基金)下其中6項支持應用研究及發展的資助計劃(包括「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夥伴研究計劃」、「企業支援計劃」及「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資助應用研發項目,申請需經過內部甄選或交由創新及科技界的獨立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過去3年(即2020-21至2022-23財政年度(截至2023年1月)),基金下有關計劃共資助約1 130個項目,相關的總承擔額約30.6億元。當中不少計劃設有業界贊助項目比例的要求,以確保研發項目符合業界的需要。創科署亦透過成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促進環球科研合作,28所研發實驗室均經過嚴謹的篩選及審批程序才獲選進駐。此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亦通過具競逐性的撥款資助計劃,為最優秀的學術研究項目提供更多資助;其他資助不同領域研發項目的基金如「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及「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等都具備嚴謹的評審程序,以評選最優秀的研究項目。
另一方面,我們亦會為大學和科研機構提供穩定的資源進行研發工作。例如向16所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提供每年最多4.4億元的資助,讓它們進行研發,以及培育人才並與內地機構進行更多合作及交流。我們亦會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下給每所指定大學提供每年1,600萬元的資助,讓大學有穩定的資源推動研發成果落地;而教資會亦以整筆撥款的形式向8所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經常補助金,促進本地大學的研究發展。
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本地的創科發展情況,適時推出更多合適措施以鞏固香港的科研實力。
問題4:問題預算案提出將加強對初創企業的投資,政府財政支持應扮演添加柴火的角色,進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壯大企業。鑑於初創企業吸引社會投資向來較為困難,以致各地政府支援不一,新加坡今年財政預算案就將企業宣傳投資項目納入政府資助範圍,以助力企業吸引投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會否仿效新加坡撥出一定款項幫助企業宣傳項目?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政府、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一直透過不同措施支援香港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就問題的各部份,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創新科技署的綜合回覆如下。
創新科技署(創科署)自2014年起推行「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向6所大學(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提供資助以支援大學團隊成立科技初創企業,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有關的初創企業用於宣傳活動及為其研發成果、產品或服務進行市場推廣工作的開支亦在資助範圍之內。截至2022‑23年度,該計劃已合共向382間初創企業批出約3.05億元的資助。由2023‑24財政年度開始,提供給每所大學的資助上限將由每年800萬元倍增至每年1,600萬元,新增的資助會為大學初創企業提供與私人投資1比1的資金配對。
此外,創科署管理的「創科創投基金」現時共夥拍16個風險投資基金為共同投資夥伴,按大約1(政府):2(共同投資夥伴)的配對比例共同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自2019年開始共同投資,至2023年2月底,「創科創投基金」已投資約2.07億元於27間本地創科初創企業,涵蓋供應鏈管理、電子商貿、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業務範圍,並吸引超過21億元私人投資。創科初創企業並可借助風險投資者的支援和參與,豐富其專業管理和商貿知識,以及拓闊其市場推廣網絡。
另外,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一直推出不同措施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其中,科技園公司的「Ideation計劃」為早期的創業者提供10萬元種子資金,以用作支付市場推廣及營銷等營運開支。科技園公司另設有「創科培育計劃」和「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分別為培育公司提供約130萬元和600萬元的租金津貼、補助金、用作科技和業務發展(包括市場推廣)的特定用途資金,以及導師支援,投資者配對等服務。另一方面,「企業加速計劃」則為優秀的培育公司及成功完成培育計劃的公司提供市場推廣、業務拓展、企業發展等資金支援。「精英企業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具潛力、將在科學園拓展科研業務的科技企業,並為企業提供業務發展支援(包括提供本地及國際商業夥伴配對,以及安排參與展覽會、產品發布會和訪問等)。科技園公司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則以配對方式與天使投資者或創業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於現時在科學園內,或曾參與其培育計劃的初創公司,並提供專屬平台連繫科技初創企業和投資者,為初創企業帶來更多融資機會。
除此以外,數碼港多年來推出一系列計劃為初創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提供合適的支援。其中,「數碼港培育計劃」自2005年開始運作,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全面的財政、技術及業務諮詢等支援,以協助他們把創新意念轉化為實質業務或商品。每間受培育的公司可獲最高50萬元財務資助,應付市場推廣、專業服務、培訓等方面的開支。數碼港並於2018年推出「海外及內地市場推廣計劃」,提供最高20萬元的財政資助,協助初創企業進行市場研究和推廣,到境外參加展銷活動,以及開拓外地市場,吸引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