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已於2023年2月22日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林哲玄議員在征集業界意見後,就財政預算案的開支部分向政府當局提出書面問題。現將關於醫療人手及培訓的問題及政府回應摘錄如下。
(請點擊左側 > 圖標以瀏覽政府回覆)
問題1:在2022年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表示將邀請食衞局與醫管局探討豁免教資會資助大學及自資專上院校就醫療相關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及研究院修課課程向醫管局繳交臨牀實習費用。至今一年,各院校仍然為籌措學生臨床實習費用焦慮,並紛紛表示教資會以相對成本加權數值1.4的比率撥款難以滿足與日俱增的教學成本。與此同時,香港在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放射技師的人力資源缺口巨大。請問政府:
(1) 是否有具體時間表落實豁免教資會資助大學及自資專上院校就護理、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診斷、放射治療、醫學化驗、視光學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及研究院修課課程向醫管局繳交的臨牀實習費用?如有,具體時間為何,如否,理由為何?
(2) 是否有計劃增加資金資助與醫療相關課程教的相對成本加權數值?如有,具體計劃為何?如否,理由為何?
答覆:
(1) 豁免向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繳交臨床實習費用
目前,醫管局為修讀醫療相關課程的學生提供臨床實習,並以收回成本方式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和自資教育及培訓院校收取臨床實習費用。政府明白到,隨着修讀醫療相關課程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資會資助和自資院校以教資會撥款及/或學費來應付臨床實習需要,在財政可持續性方面一直面對挑戰。為了釋除院校在增加醫療培訓學額以應付人手需求時在這方面的顧慮,由2023-24財政年度起,教資會資助和自資院校為修讀醫療相關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或研究院修課課程學生向醫管局繳交的臨床實習費用,醫管局將予以豁免。
(2) 醫療相關課程的相對成本比重
政府以整筆撥款的形式向教資會資助的8所大學提供經常撥款,不同學科的相對成本比重按其教學成本釐定。目前,所有專職醫療學科的成本比重都與工程及實驗室為本的學科相同。在院校自主的原則下,每所大學可考慮按自身需要,為學術課程和活動靈活調配內部資源,而無須遵循教資會在計算整筆撥款時採用的相對成本比重。
教資會將會展開2025-26至2027-28三年期規劃工作。教資會資助大學可就各項相關事宜提出意見和要求,包括適用於各學科的相對成本比重,以及按照公式計算以外的調整提供額外撥款,以應付特殊情況下的具體撥款需要。教資會在諮詢相關決策局後,會向政府提出建議。
問題2:演辭第166段提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該計劃將會包括糖尿、血壓等常見疾病,該等疾病的治療需要定時覆診、護理教育、飲食建議、定時驗血、眼底檢查等工作,所需醫護人員涵蓋醫生、護士、營養師、視光師等。政府可否告知本會,該計劃的資助是否涵蓋上述所有專業人員?如是,具體計劃為何?如否,理由為何?
答覆:
正如《2022年施政報告》和2022年12月推出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述,政府會由2023年起試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一人一家庭醫生」和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讓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就目標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接受篩查及治理。初次確診目標慢性疾病的患者會由家庭醫生跟進,並按參考概覽獲提供政府資助的醫療服務。為配合「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會繼續支援患者更妥善控制病情和預防併發症,協調和安排患者獲資助接受合適的跨專業治療(包括物理治療、營養諮詢、視光學評估及足病診療等服務)。整套計劃旨在以共同承擔模式,吸引及保留參加者在社區持續接受慢性疾病治理。除醫療服務外,參加者亦可獲得全面健康評估、個人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及社會支援。
為制定有關計劃的臨床服務指引和標準,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專責小組已於2022年12月成立,並多次舉行工作會議商討推行細節。「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服務範圍及內容細節正在擬訂中,大約會於2023年第三季公布。
問題3:根據2017年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中醫師中期人手介乎短缺至大致平衡,長期人手充足。2017年檢討報告在沒有完備中醫藥發展計畫中醫師的基礎上訂出,不能作準。三年的疫情顯示社會對中醫藥有殷切需求,然而,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三校每年的中醫收生總共只有70人,遠遠低於西醫,比一所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收生還要少。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有否計劃擴充三所大學中醫學生學額?若有,具體數目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截至2023年2月28日,本港共有10 757名中醫,當中8 294名為註冊中醫,27名為有限制註冊中醫,2 436名為表列中醫。根據2017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結果(上一次在2020年進行醫療人力推算工作時已作更新),截至2040年的推算時域內中醫師人手供應大致充裕。該推算工作已顧及中醫醫院的發展。為配合中醫藥全面納入醫療系統(包括發展中醫醫院),中醫師專業水平和技能應持續提升,中醫藥界的培訓需求因而相應更加迫切。
現時本港共有3所本地大學(即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港大))開辦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全日制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教資會進行2022-25年3年期的規劃工作時,把7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分配給以上3所大學。教資會明白,本港開設首間中醫醫院對高等教育開設中醫學科影響深遠,並在進行特別檢討後,建議政府自2025-26至2027-28年度的3年期(2025-28年3年期)起,不再把中醫視為人力規劃範疇學科,以增加中醫學科發展的彈性。
教資會諮詢前食物及衞生局後推出試驗計劃作為中期措施,容許3所設有中醫學課程的大學在不涉及額外開支的情況下,通過重新調撥不屬人力規劃範疇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在原獲分配的學額之外,取錄額外的學生。浸大和港大反應積極,提出在2022-25年3年期內每個學年增加14個中醫學課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浸大10個,港大4個)。在2022-25年3年期內餘下學年內,大學可每年檢討擬重新分配予中醫學課程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以配合市場需求。
政府會考慮到中醫藥在本港的長遠發展(包括中醫藥發展藍圖的制訂),繼續密切監察人力情況,在有需要時檢視中醫師和其他與中醫藥相關的業界的人力培訓需要。
問題4:2025年中醫院即將落成啟用,屆時中醫師必然是中醫院編制中重要一員,與西醫、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同院共事。現在中醫師在《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薪酬比醫管局的醫生、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等要低。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將如何訂定中醫師在中醫院的薪酬?醫管局是否有計劃在各聯網聘任中醫師(現在公立醫院工作的中醫師並非由醫管局聘任),落實中醫在公立醫院發展?如是,編制為何?起薪點為何?打算聘任人數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獲批中醫醫院營運服務契約的承辦機構香港浸會大學已於2021年年底成立了一間擔保有限公司(即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作為中醫醫院的營運機構,以管理、營運和保養中醫醫院。承辦機構和營運機構現正按照營運服務契約的規定,進行各項開院工作。預計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
營運機構現正制訂中醫醫院的行政架構和制度,並會按照該院的服務開展計劃,於2024年擬定涵蓋中醫師薪酬待遇的詳細人手規劃。因此,現階段未能提供中醫醫院中醫師人手規劃及薪酬待遇的詳情。
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設於全港各區,每區1間,透過提供服務、培訓和研究,推動中醫藥發展。每間中醫診所由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以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中醫診所的日常運作。隨著確立了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部分的定位,這18間中醫診所一直在地區層面提供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並且在醫管局的中西醫協作計劃下,於指定的公立醫院提供中醫住院服務。由於18間中醫診所的中醫師屬負責營運中醫診所的非政府機構的僱員,他們的聘用條件及薪酬待遇均由各間非政府機構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