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玄|大灣區醫療服務發展的七大考量
林哲玄
2023年5月18日 橙新聞 - 議事堂
民生無小事,民生不可以缺少醫療。一小時生活圈也不能缺少適合市民的醫療服務;大灣區醫療服務發展須從市民角度思量。
長者醫療劵
長者醫療劵過了深圳河,就只能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和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華為社康中心)使用。在9+2的大灣區,香港以外就僅有「一城兩點」可用,旅居肇慶、惠州的港人到深圳就醫不比回港方便多少,如果增加使用點既方便長者,更讓長者放心回鄉生活或移居合適自己生活的大灣區城市。既然使用香港的公帑,對使用點的醫療服務質素就必須進行有效監管。監管的具體要求和申請辦法需要公布,讓有意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參與。
跨境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及出院病人需要按時覆診,醫管局若為市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醫療服務點提供覆診可讓病人安心康復和休養,不必舟車勞頓回港,此點值得研究。基層醫療發展可讓市民在社區康復和治理慢性病,因此我們推廣公私營合作和專科與家庭醫生共同治理慢性病計劃。計劃要是推展到大灣區等內地城市,讓市民只需要付出等同在港覆診的費用即可獲得相應服務,相信可讓市民安心在當地居住。
跨境遙距醫療
疫情期間,遙距醫療為無法出門的市民提供了就醫辦法。時至今天,遙距醫療理應恆常化,為病人提供選擇。跨境遙距醫療牽涉境外行醫權和電子處方。香港醫務委員會要求香港的醫生在進行跨境遙距醫療時確保符合病人所在地的從醫監管,包括執業權。香港法例要求處方為簽署紙本,電子處方只可用於同一屋簷下的醫院,因此,修訂法例和兩地政府訂立法律框架是發展跨境遙距醫療的先決條件,我期待政府盡快展開研究。
醫保
政府正在研究允許長者使用醫療劵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詳情有待公布,方向令人鼓舞。除內地居民醫保以外,我們還有由2018年推出的由政府監督的自願醫保計劃。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2021年擁有醫保的居民人數達240萬,佔全港人口33%,但自願醫保計劃的分比不詳。自願醫保計劃全球通用,但是否適用於大灣區醫療單位?我建議當局釐清自願醫保計劃在內地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的使用範圍並加以優化。除了直接利民便民的政策措施外,香港與整個大灣區還有相輔相成的多個範疇有待開發。
器官捐贈兩地互通
香港在器官移植方面成績斐然,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器官短缺,等候者眾,以致失救離世的病人不在少數。大灣區人口8,670萬,其中只有740萬或11.7%在香港。2022年,香港器官捐贈名冊上登記人數僅12,500,是8年來新低。肝臟移植手術2021年全年有53宗,而2022年僅有29宗。
以整個大灣區作為基礎,擴大器官捐贈收集範圍,有望增加每一個有需要的在港人士得到合適配對的機會。我們秉持本地優先,全區配對,不放過任何一個救人的機會,不浪費寶貴的器官,這才是不忘初心,不負人民。我期待大灣區器官捐贈互通的落實。
藥物註冊進一步完善
記得上任之初,香港新藥註冊申請需要兩份外國藥物製品註冊證書作為參考文件,而證書不包括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所發文件。經過多番討論後,政府從善如流,承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所發證書,但仍需要另外一份海外證書。這是第二層審查的慣常做法。內地藥物研發飛速發展,藥物成效通過三期嚴謹臨床驗證,數據嚴格審查後才可註冊使用。所用的是第一層審查,與國際標準看齊。
香港在生命科技研發層面,近年亦突飛猛進,我們亦多次參與了和內地科研機構合作的研發項目,研發藥物在內地落地使用,成果有目共睹。我們是時候重新檢視我們獨立或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進行第一層審查的能力了。作為起步,政府不妨考慮對香港參與研發藥物在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使用後暫准在港使用,讓市民得益於我們研發的成果。
推動兩地生命科技研究
香港擁有五所百強大學,國家級實驗室,驕人的科研成就,但是科研仍關卡重重。從事藥物研發的科學家告訴我,香港欠缺大動物實驗室,兩地臨床數據往來不易,生物樣本和科研製品在研究過程中若需要過境也並不容易。跨越港深邊境的新田科技城落成後有望推進兩地科研互通,開啟科研數據等的綠色通道;這是我所期待的。
粵港澳大灣區位處國家南部,佔重要戰略地位,是全球最大的灣區之一。大家同心同德投入發展,善用香港聯繫兩地、聯通國際的地位、東西文化薈萃的歷史特性,用好醫療和科研的優勢,掌握國際金融物流航運以及普通司法區的獨特性,共同打造21世紀舉世矚目的大灣區指日可待。
Comments